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面向全国首次开展的空间科学任务概念建议征集结果揭晓,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野青教授所申请的“太空辐射与生物进化”建议通过遴选,获得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资助。
据孙教授介绍,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组突变被认为是进化的动力。该建议的主要内容便是根据进化过程与地磁减弱、辐射增强之间的关联,提出通过空间搭载模拟空间辐射推动生物进化的条件,可重现进化的环节,使我们能够研究进化“过程”中生物基因组变化和调控的特征,以揭示宇宙线引起地球生命进化的分子机制。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表示:“未来‘十四五’、‘十五五’也就是到2030年之前,我们至少还有10到15个,甚至20个科学卫星计划,还有机会去上天去做实验,所以那些计划的种子(概念研究项目)大概就在这个时间培养了,好的项目一定会生长成为新的空间科学计划。”
为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于去年12月开始遴选空间科学任务概念,面向全国科研人员征集“任务单”,共征集建议136份。经过院士、专家评审,39家单位的80份科学任务建议脱颖而出,其中51份来自中国科学院,25份来自高等院校,4份来自行业部门。入选任务概念建议瞄准未来在太空中开展探索和实验,普遍具有创新思想,其中有一些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任务设计。据了解,中科院将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对入选建议进行为期6个月的概念研究资助,为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提供源头输入。
孙野青是我校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教授,该研究所主攻物理化学有害环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风险监测和预警。其中在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方面,以空间辐射诱变机理和空间辐射风险预警为研究主要内容,多次主持科工委民用航天专项、载人航天预研、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此外,她还主持过4次返回式卫星和4次神舟飞船内空间辐射生物学实验项目,利用动植物模式生物的空间飞行处理,进行了大量的空间辐射遗传变异机制、辐射诱因和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监测技术开发等工作。关于空间诱变植物种子机理研究曾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3项。建立多种生物物理模型,评估了太阳质子事件条件下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小样本大数据”为特点的空间辐射生物学数据挖掘算法。